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

阿牛村 自然建築手工樣品屋

採訪撰文/杜嘉馨

台東都蘭的阿牛村,位於一大片椰林的山坡上,是人稱阿牛姐的簡秀芽實踐自然生活的夢想園地。這塊三甲三的土地,遠眺可望見綠島,阿牛姐之前常一個人來此搭帳篷、打坐、靜思,並沒有建屋的打算,對她來說,如果蓋了不對的房子,會破壞這塊土地天然、柔軟的美感。直到她認識從美國習得自然建築工法的林雅茵建築師,2008年4月起開始了阿牛村手工自然造屋計劃,這棟13.5坪的「牛社」,是阿牛村的第一棟自然建築,規劃為阿牛村的交誼中心,未來阿牛村的計劃是自成一個約十戶的小社區,一群對生命、對環境的理念接近者共同在此生活,所有建築從取材到施工方式,都採取eco- friendly的態度,這個計劃目前還是進行式。

我們在什麼都看不見,只聽得見蟲鳴和海浪聲、聞得到野薑花香氣的夜晚,坐在屋前,聽阿牛姐談起這一年多來打造阿牛村的動機和過程。阿牛姐從小在嘉義梅山長大,那裡的自然美景如詩如畫,庭院的石子地是由她父親親手一塊塊鋪成的。後來阿牛姐定居高雄,在都市生活的她始終懷念小時候與大自然的親密連結與接觸,於是四處尋覓屬於她心中的故鄉,最後因緣際會覓得阿牛村。八八水災時,阿牛姐位於嘉義梅山的老家被大水沖毀,一家九口受困三天,因為家旁一棵樹和兩塊大石頭奇蹟似地保住生命。「樹和人、自然和人的關係原本就是這麼緊密,只是我們往往忽略了。這次水災並非大自然的反撲,而是大自然再也承受不住了。」這次水災的衝擊讓阿牛姐對自然環境更有使命感,而阿牛村的建造也稍稍彌補了失去老家的失落和難過。

城市製造了太多的幻覺和不必要的慾望,讓人們以為那是一種需要,卻因此失去了真正珍貴的東西。面對著黑夜裡的椰林,阿牛姐點了一盞以回收蠟油自製的燭台,閃爍的燭火增添了夜晚的美。「光明與黑暗,都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禮物,但在都市裡我們太倚賴光亮,失去了黑暗的美感經驗。黑暗的層次其實很豐富,在黑暗裡,聽覺、嗅覺、觸覺會被喚醒,變得更敏銳。」人們不自覺地將自己陷入一種困境,卻難以自拔,就如同在城市裡,人們製造了太多熱,只好關窗與外隔絕,再開冷氣製造更多的熱,如此惡性循環下去。

阿牛村的造屋原則只是簡單地去除掉會造熱的因素:完全不用水泥,土牆的材料是來自挖地基的土,將深層土篩土,加水混合當地的砂石踩土,再加進稻梗一小陀一小陀地融成土牆。土牆的厚度足以隔熱,外層打上小孔以利通風,加上向外延伸的屋頂遮陽,使屋內十分涼爽,不需冷氣。樑柱以木、竹為主,幾乎不用釘子,而是以藤線綑綁固定,使用竹子的另一理由是希望藉此復興台灣的竹工藝。天然的素材形成各種角度與弧線,而非切割成方方正正的樣子。屋頂也是呈不規則的形狀,一片一片的木板以釣魚線手工縫製接成。屋旁還有一個儲雨蓄水池,阿牛姐說如果土牆的土不夠,就再挖一個生態池,儘量做到當地取材、當地製造。現階段因為施工難度和複雜度較高,是用僱工的方式,全部過程皆以人力手工進行,沒有使用任何重機具,因此現場安安靜靜,只有工人們此起彼落的唱和聲,和諧的景象宛若是農人耕田時愉快的吟唱。阿牛姐當初的理想是以交換工的形式,大家互相幫忙,一起動手蓋房子。因此造屋初期有不少志工參與,前後約有百人以上,數不盡的細節和故事藏在這棟有機生長而成的房子裡。

阿牛村造屋過程費工、費心、費時的程度超乎阿牛姐的預期,她稱這棟牛舍是阿牛村的「樣品屋」,下一棟房子阿牛姐希望秉持同樣的精神,但使用較為簡單的工法來進行,在人與人、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中,尋回曾經被遺忘的最單純的感動。

(原文刊於美麗佳人雜誌2009年10月號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